公告
2018年4月26日-2018年5月3日停电预告 水上舞台4月27日放映电影《空天猎》 2018年4月20日-2018年4月27日停电预告 武进诗词大会来了!邀您报名,共赴一场诗词之约! 2018年4月18日-2018年4月25日停电预告
新奥天气: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湖塘镇 >> 正文
光阴带不走读书的故事
来源:武进日报 作者:诸丽琴 日期:2018-04-25 10:59:14  报料热线:86598222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天也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

  在号召“全民读书”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归阅读。本期社区茶室,我们走进“书香府东”。

  据了解,早在2013年,府东社区就成功创建五星级农家书屋,目前拥有书籍约11000册。社区党总支书记徐小琴介绍:“多年来,府东一直在营造书香社区的氛围,每年都会在社区举办读书分享、图书漂流、风铃草亲子读书会、朗诵会等活动,同时带领居民走进阳湖书房、书式生活参加读书交流活动,来引导居民读书。”

  以下,我们听居民们说说,光阴里与读书有关的故事——

  13岁,才读到人生第一本课外书

  退休老师周翠华,是上世纪50年代生人。“我们这个年代的人,精神和物质文化都是双重缺失的。”周翠华清晰地记得,真正意义上接触到的第一本课外书,是在13岁上初一那年。

  当时,学校组织到县城看篮球比赛。县城的街头,一个小书摊吸引了周翠华的视线。小书摊上也并没有多丰富的书籍,只是有些小人书、连环画,13岁的周翠华好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在书摊前一蹲就是几个小时。“那时候没有手机,不方便联系,老师和同学们找了我半天,找到我的时候都快急疯了,挺对不起他们的。”

  回到小镇的周翠华,又回归到原来的枯燥生活,但心心念念的还是那几本没有看完的小人书。“后来‘文革’开始了,大家的业余生活就是看看样板戏,也没有多少书可以看。”1973年,周翠华进入师专,主修物理化学。“经历了一场浩劫,上学的时间都是抓紧时间学习专业知识,也没有太多时间看课外书籍。后来工作成家,就更顾不上了。还是退休以后,才慢慢开始找一些书刊,喜欢心灵鸡汤类的励志书籍。”

  什么时候爱上读书都不晚

  55岁的王倩,出生于书香家庭。“我应该比大多数同龄人幸运很多,小时候家里就有很多藏书,《三国演义》、《封神榜》、《红楼梦》等名著,都是一套一套的收藏版,还有很多小人书,经历了‘文革’动荡时代,都保留下来了,现在好好保存在家里,是最宝贵的财富。”

  王倩形容自己有点“暴殄天物”,“家里有那么多书,我却并不喜欢看。唯一喜欢的读物,就是父亲订阅的无线电期刊。那些书专业性很强,可能也看不懂,就是认字、看图。”王倩说,认真算起来,一辈子读书最多的时光,还是在退休以后。

  “女儿看我无聊,经常网购一些书寄给我,慢慢地自己学会了电子阅读,经常网上看看电子书,收获很多。”王倩认为,任何时候喜欢读书都不晚,对她而言,读书丰富了晚年生活,也让她不会与这个时代脱节。

  “想给大家推荐我最喜欢的书,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这本书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亲情。生活虽然平淡如水,但温馨幸福,就像我的家庭生活,幸福平淡,这本书比现在很多心灵鸡汤类的文字好太多了。”

  大学时代最爱三毛的“撒哈拉”

  “我1988年上大学,那时候真是全民阅读的时代,诗歌特别热,很多人还会模仿着自己写诗,都是文青。”闫新荣笑说,那时还流行一句话:男看金庸,女看琼瑶,不男不女看三毛。

  闫新荣也不能免俗地沉浸于琼瑶小说里描述的爱情世界,“像《烟雨蒙蒙》、《庭院深深》、《梅花烙》等经典小说基本都看过,宿舍间同学互相传阅,除了描述令人向往的爱情之外,琼瑶的古典文字其实也蛮值得称道的。”不过,闫新荣当时最痴迷的,还是三毛的书。

  “最喜欢《撒哈拉的故事》,那种描述异域风情的文字,我很喜欢,很向往她周游世界、在撒哈拉与荷西简单快乐又浪漫的生活,感觉特别自我,没有被世俗束缚。”闫新荣说,那时候对于书的珍惜,是现在的孩子难以想象的。

  “从书店买回来的书,都要先用书皮整齐包好,翻书页的时候都不敢有折痕。春夏的时候采花瓣,秋冬的时候捡落叶,做成书签夹在书里。”后来,喜欢三毛的闫新荣,进入了工作、成家、退休的人生固定程序。当年夹着书签、寄托遥远幻想的书,也在一次次搬家过程中,散落不见。

  不读书的职场人更易被淘汰

  李莎在世贸中心的一家企业做管理工作,在大多数人抱怨工作忙没时间看书的时候,李莎却觉得,“工作以后看的书比学生时代多了很多”。

  “现代社会竞争异常激烈,要想获得发展或在职位上获得提升,必须要有个人核心竞争力。这种竞争力除了在工作岗位上磨练以外,更需要依靠读书提高专业性。长期的阅读,可以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提升谈吐水平,提高在职场上的影响力。古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其实是很有道理的。”李莎说。

  因为工作关系,李莎读的都是《领导力21法则》、《企业文化》、《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等成功学书籍。“没读很多书之前,我通常不会很好地表达自己,也不能准确将自己的观点传达给别人,但阅读多了以后,就能找到合适的方法论或者原理,来解释自己的做法,变得更有说服力。”

  最近,李莎正在读《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虽然讲的是战场上、政治上的智慧计谋,但是能让人联想到生活和工作中的各个方面,举一反三,确实很有收获。

  曾经“沉迷”网络小说

  “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受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影响很深吧。”出生于1989年的范亲亲,中学时代恰逢韩寒、郭敬明成为大热偶像的时期。

  1998年,《萌芽》杂志社举办了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 80后新生代代表作家韩寒、郭敬明,都曾是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当时比较火的新概念得奖作者,都会在《萌芽》杂志上发表文章,我特别喜欢,高中三年《萌芽》杂志一期没有落下。”

  除了《萌芽》,陪伴范亲亲走过中学时代的,还有九把刀的武侠小说和沧月的玄幻小说。因为对九把刀的武侠小说太过熟悉,等到2011年的现象级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大热的时候,范亲亲甚至不敢相信,这部青春电影的编剧,居然是当年写武侠小说的九把刀。

  等到上了大学,晋江、起点等文学网站大热,范亲亲又开始在网上追连载小说。桐华的《步步惊心》、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顾漫的《何以笙箫默》……说起当红的网络小说,她如数家珍。大学时代追过的小说,现在都成了热门IP,被翻拍成各种影视作品。“现在回想起来又觉得,网络小说毕竟还是快餐文化,脑子里留下印象的,还是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

  亲子阅读是最好的陪伴

  宋菲从小跟外公长大,记忆里,外公一直订阅《新民晚报》、《扬子晚报》等各种报刊,小时候的她,就是在爷爷的陪伴下,从报纸上开始了最早的认字、阅读。

  “后来上小学了,爷爷家附近就是青果巷的少儿图书馆,每周六会去借两本书,开始的时候以爷爷讲为主,后来慢慢能够自己看了,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小学毕业。”此后,伴随升学,没有爷爷在身边,阅读也变得断断续续。

  工作了,读书的时间更少。通常只有在出差等车、等飞机的途中,带上一两本书。有时候,遇到装修布置有感觉的书店,也会进去看看,淘上几本有意思的书。不久前,宋菲到杭州出差,特意去领略了高晓松的“晓书馆”。“晓书馆每天接待上限为300名,进去前需要提前预约登记,里面的书以文史哲图书为主,兼具文艺和学术气质,很特别。”

  现在,当了妈妈的宋菲,阅读的时间又多了起来。“小朋友现在只有2岁,晚上陪着他一起看画本,就像小时候爷爷陪着我看童话书一样,是一天里最好的亲子时光。”宋菲说,自己想做一个会陪伴孩子读书的妈妈,而不是一个在孩子面前不停摆弄手机的妈妈。

  和宋菲一样,年轻妈妈彭晓莉也非常重视亲子阅读。“女儿还在上幼儿园,家里专门给她布置了一个迷你书吧,主要放一些优秀的绘本和早教系列图书,基本上每个月都会添置一些新的,现在书吧大概有50多本书吧。”彭晓莉说,通过长时间的亲子阅读,孩子已经养成了每天晚上翻翻书的习惯,“希望她与书相伴长大。”

光阴带不走读书的故事

责编: jiangcaiting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 商业服务 | 申请友情链接
苏ICP备07507975号 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备案(苏新网备):2007036号 版权所有 武进区委宣传部 武进日报社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