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2018年4月9日-2018年4月16日停电预告 2018年4月8日-2018年4月12日停电预告 常州市武进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闲置资产处置信息 2018年3月28日-2018年4月4日停电预告 2018年3月27日-2018年4月3日停电预告
新奥天气: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深度观察 >> 正文
把最好的育种写在大地上
——记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
来源:武进日报 作者:马叶星 王宁 日期:2018-04-09 09:31:35  报料热线:86598222

QQ截图20180408161718.jpg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造福一个民族。“扬州麦子武进稻”,水稻育种,一直是武进的一块金字招牌。

  40多年来,武进水稻育种走出了以江祺祥、羌涵孚、钮中一为代表的多位育种专家,先后培育出40多个优质高产新品种,创造了水稻推广面积超4亿亩的奇迹,引领了常州水稻单产全省“十二连冠”。孕育这一连串佳绩、擦亮这一金字招牌的正是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

  “小所,大贡献!作为最基层的科研机构,为改善民生做出了重要贡献。”省领导曾这样为武进水稻研究所点赞。

  水稻育种闻名全国

  眼下还是一年一度的南繁时节。武进水稻研究所的一群“候鸟们”仍在美丽的海南岛进行着育种攻关。“通过在海南完成育种,把种子带回武进,再按季种植、选育,这样就能保证一年‘双季’育种,缩短新品育种周期。一般一个稳定的新品种需要10年(10代)的培育时间,采用一年‘双季’(两代)育种,5年时间就能完成,大大缩短了培育时间。”老专家钮中一这样解释当初前往海南育种的由来。

  他清晰地记得1977年10月31日,到县农科所上班的第二天,就打起铺盖去了海南。这一去,就是12个年头。在海南的日子里,以钮中一为领头人的武进水稻所团队不断攻克育种难关,“武运粳1号”、“武运粳7号”相继问世。尤其是“武运粳7号”的诞生创造了推广进度最快、应用范围最广的多项纪录,当年全国就种植了10万亩,次年推广到600万亩,第三年发展到了1000万亩,苏中、浙江、安徽、湖北、上海等长江中下游地区都适合种植推广。

  育种难,育出好种更难。过去很多水稻品种,要么抗病性很好但是容易倒伏,要么对恶劣天气抵抗性差,要么就是产量不高,一场大风、一起严重的病虫害,都可能让农民一年的收入付诸东流。2004年,全省条纹叶枯病发病面积2300多万亩,绝收面积7.8万亩,损失稻谷25亿公斤。如果能有一个品种,既高产优质,还能抵抗病虫害,那该多好。

  “手中有粮心不慌。主粮尤其是水稻,关系到数亿人的吃饭问题。我们必须攻克条纹叶枯病这一难关。”当时的水稻研究所上下明确目标、拧成一股绳。

  为治好被认为是水稻“癌症”的条纹叶枯病,水稻所团队利用传统常规育种与现代分子育种相结合的方法,凭借自主创新形成的抗病新种质、规模化抗病鉴定技术,于2003年率先育成抗条纹叶枯病新品种“武运粳21号”。自2007年审定以来,“武运粳21号”年推广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以上,成为江苏中熟中粳种植区主栽品种,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武进水稻研究所的这一攻关项目更获得国家层面认可,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阳湖精神传承不息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每逢秋收,面对金灿灿的千顷稻田,我们都会想起这话语,想起远方村落里炊烟升起后的一顿甜香的晚餐……然而,白米饭好吃田难种,一碗香喷喷的白米饭,凝聚了多少代育种人的心血。

  从江祺祥、羌涵孚、钮中一等老一辈育种专家到朱邦辉、张庆、徐洁芬等中生代成员,水稻研究所的育种人正通过一代代的匠人坚守,将育种大旗扛下去。

  “搞育种研究是很辛苦,很多人可能一生都得不到一个成果。但踏入水稻所,我从没后悔。”说这话的是副所长张庆,一位双脚沾满泥土的博士生。8年前,他入职水稻研究所,从此一头扎进水稻育种领域,一趟趟往稻田跑,把自己晒得“比农民还农民”。他说,所里的研究人员有一半时间都在海南度过,每年12月份去,5月份回来,自己已经连着6年没在家吃过一顿年夜饭。

  “海南的工作环境很艰苦,经过半年闲置的地杂草丛生,我们到后第一件事就是集体开荒,恢复实验环境。”张庆说,播种育秧、移栽、田间观测、配组杂交、选择种子……在经历一道道复杂的工序后,一个个优良的品种才从海南运回武进,推向市场。

  “钮老70多岁了,依然下田,这份对事业的热爱深深感染着每一个人,我们一定要握好接力棒。”徐洁芬这样说。2009年,研究生毕业的她来到了水稻研究所。短短几年时间,一个清秀的小姑娘被晒得黑黝黝的,但她从没叫过一声苦。怀胎十月,依然挺着大肚子奔走在田间地里,刚生完孩子不久,正巧遇到农忙,她又迫不及待下田插秧,儿子饿得哇哇大哭,她便直接抱着儿子在田头喂奶。母亲在田里忙活,孩子在乡间玩耍。村里田头,几乎没人不认识她的两个儿子。

  走上育种这条路,究竟往田里跑了多少趟,育种人根本数不清。记者采访时发现,在他们每个人的办公桌下永远放着一双运动鞋,准备随时下田。

  让育种造福社会大众

  “把这些都搬到车上去。”一大早,拥有1000亩田地的种田大户郭飞就带着工人去水稻研究所购种。“今年购入了1万多斤种子,主要是武育6622和香软玉。”郭飞说,研究所的种子质量有保障,香软玉大米口感好、软净,老百姓都爱吃。“好品种也给我们带来了好效益。这种香软玉大米,普通包装的卖到5块多一斤,精包装的每斤能卖到8-10元。”

  “种子来自水稻研究所,从前期稻种提供到后期浸谷、落谷、插秧等,都有驻村专家全程技术指导。”前黄镇种田大户李臣告诉记者,有了水稻所的技术支持加上全程机械化操作,这两年,水稻产量始终稳中有升。

  记者采访期间,正逢播种季节,武进水稻研究所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农户像赶集一样自发前去购种,生怕晚了买不到好种子。

  事实上,作为武进乃至江苏水稻育种的心脏,武进水稻研究所的存在越来越造福广大农民。数据显示,近年来,水稻所共有10个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其中“武运粳23号”成为苏南地区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武粳15,武运粳24号、27号”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为苏中地区主推品种;“武运粳23号、24号、27号”成为“江苏好品种”,有力地推动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当下育种,目标是优质高产,好吃要放在第一位。”武进水稻研究所所长徐晓杰说,如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大米的口感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创新,让更多好吃、好种、好产量的大米出现在餐桌上。”

  为此,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武进水稻所投入3500多万元,建成了水稻育种大楼、分子育种实验室、种质资源基因库等。分子育种实验室可以开展分子标记辅助检测、花粉培养等;育种科研用土地达到460亩,试验田“田成方、渠成系、路成网、林成行”,硬件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水稻育种一方面是服务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对品种不断创新,让优质可口的稻米惠及社会大众。”徐晓杰表示,下一步,水稻所将通过深化激励机制、加强与高校合作、尝试资本运作、拓展延伸研究等,不断孕育水稻新品种,创造可观大效益。

把最好的育种写在大地上

责编: jiangcaiting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 商业服务 | 申请友情链接
苏ICP备07507975号 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备案(苏新网备):2007036号 版权所有 武进区委宣传部 武进日报社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25号